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國際問題觀察員劉明的文章說,每年的歲末都是國際各大媒體競相盤點時事、激揚文字的節點。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對中國的品頭論足。在2010年對中國的“年終考評”裡,一家西方通訊社給出了“政治上孤立的經濟大國”的評語,稱這一年“中國樹起了一個頑固、固執的國家形象,同多數大國關係倒退,甚至在世界舞台上被邊緣化。”
除了感嘆這家通訊社“語不驚人死不休”外,筆者不禁叩問,為什麼中國會被冠以這樣的標簽?其實,在西方輿論鼓噪的背後,是西方一些人對華心態的進一步失衡,一方面是“羨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則是“關注憂慮怕”,怕中國強大崛起,怕中國威脅西方,所以就要不停地“敲打”中國,讓中國“聽話”,否則就給你找事,要你好看,就孤立和圍堵你,讓你疲於應付,名聲掃地。於是我們明白了,原來中國不是“孤立”,而是“被孤立”了。
那麼,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真的很“孤立”嗎?未必。這兩年,中國經歷的事不算少,從大震大災到涉藏涉疆,從奧運會到世博會,再加上一個新近的 “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可謂多事之秋。中國之所以能戰勝挑戰、頂住壓力,除了靠自己以外,靠的就是一大幫朋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朋友。僅就2010年的世博會而言,上海接待了近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迎來了7300多萬中外客人,又創了一個“中國之最”。在中國參與的多邊合作機制裡,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不斷做大做強,南非加入金磚峰會更是引人關注。這都說明中國的夥伴不僅在增加,而且更堅定、更密切,他們與中國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西方一些人動不動就講“國際社會”,其實發達國家代表不了“國際社會”,國際社會中的“多數派”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力量必須正視,他們的聲音必須尊重。
對西方人自己來說,“孤立”中國也並非明智之舉。當今世界,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聯繫從未有如此之深,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應對進一步論證了各國早已處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球村”時代了。更何況,中國的國際地位、危機表現和所做貢獻明明白白擺在那裡,不是有些人想孤立就可以辦到的。
不少非洲國家領導人近期站出來,公開批判西方對中非合作的無端指責就很說明問題。如果西方一些人只從自身利益出發,既想從經濟上“算計”中國,從中國獲利,又想從政治上“孤立”中國,迫中國就範,如意算盤必然是會落空的。西方媒體應多看看中國為推動國際合作共贏所做的努力甚至妥協,多想想中國政府為什麼在一些問題上會說“不”,中國老百姓又為什麼在這些問題上“一邊倒”地支持政府的立場。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有關“中國孤立論”或“孤立中國論”的喧囂也就可以消停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