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香港須示範:對美歐文化批判

香港須示範:對美歐文化批判
  中評社香港1月9日電/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在《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發表專文《對美歐文化的批判--香港另一需要做的示範》。作者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天然地成為了西方各種‘軟力量’與中國接壤的前沿陣地。中央對港政策措施,對此不無考量。最近中美關係風雲突變,中國也被逼要反思外交政策,並作出調整。這方面,香港也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和經驗。”文章內容如下:
  香港歷史經驗的反思
  中國的復興,是放棄了西方過往崛起所採取的擴張略奪模式,以不挑戰現行秩序,並且主動融入,靠不怕吃虧,埋頭苦幹,勤儉起家。
  1949年解放軍到羅湖而不入香港,考慮到國際形勢,中央定了“保持現狀,長遠打算,充分利用”這12字方針。這方針沿用至今,基本上仍然是對港指導思想的一重要部分。自此,香港劃入外交部西歐司分管,成為對英外交的一部分。至上世紀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前夕,才脫離外交部,成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港澳辦的主任中,好幾個都來自外交系統,包括剛上任的主任王光亞。
  直至1978年港督麥理浩受命主動向北京提出1997年後香港前途問題,中國雖然不接受不平等條約,不承認香港的“殖民地”地位,但不挑戰港英的管治。唯一的例外是1967年於文革期間,香港新華社過“左”地領導了“反英抗暴”鬥爭,弄到紅衛兵火燒北京英國大使館。但當時內部鬥爭自顧不暇的中國政府,依然即時下令停止香港的暴動,並向英國道歉賠償。於此更見這指導思想不可動搖的權威性。
  這指導思想跟我國於1953年正式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脈相承的。簡而言之,就是對列強聲明你不要搞我,我也不搞你。這五項原則持續指導我國外交政策近60年,於1990年更對內形成了鄧小平的“冷靜觀察,站穩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即俗稱“韜光養晦24字真言”。香港的《基本法》就是在這環境和氣氛之下產生的,指導思想是河水井水互不相犯,從中央的角度來說,就是“不幹預”。
  我們見到,香港回歸之後,中央緊守“不幹預”的指導思想,開始一年甚至兩地交流也不放人。直到2003年回歸日大遊行,中央才驚覺完全不幹預不可能,要“不幹預,但有所作為”。但這矛盾統一很難拿捏,回歸至今13年,香港不但沒有做任何去殖民地化的工作,反而對前朝歌功頌德,影響所及,中文教學大倒退,完整的中國歷史課只在少數中學開班,這是殖民地時代都沒有的情況。美國駐港領事可以隨便指點江山,主流評論員認為美國有大量投資在港,因而有發言權。但代表中央的中聯辦官員一開口,便被指為“幹預”、“第二支管治隊伍”。要說投資,中國國企、民企在港的投資總額,不知大美資多少倍。
  這情況中央應該不是不知,但大概考慮到牽一髮則可能動全身,從“韜光養晦”思路出發,正如某報社評標題所言:“在自家屋簷下,還要看人家臉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但放棄了批判和挑戰西方的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許多時更視之為“國際慣例”,要與之接軌,和“普世價值”,要向其學習,認為這就是“改革開放”。這樣一來,中國內部思想極其混亂:口說不容全盤西化,實際上卻無處不全盤西化。過去60年的驚世奇功,不但沒有自我肯定,還千方百計的以外國的標準,硬套在我國的國情之上,非要把中國改變為西方今天越來越多人質疑那一套不可。
  另一方面,中國過去長期低頭做人,偶爾對外說些兇話,人家也不會當真。香港的反對派從來不把中央和特區政府放在眼內,他們搞非法電台,被檢控定罪罰款,他們硬是不付罰款,搏特區抓他們坐牢,捧他們成為自由烈士。結果還不是有人代付罰款結案,息事寧人;而非法電台則至今繼續天天播放,相信不久之後,又會成為某些人的“集體回憶”部分,動不得的了。“法輪功”就是如此被縱容,至今成為香港自由的圖騰(icon),反對派視之為類似煤礦的金絲雀,要堅決保衛它,不讓它死亡。外交方面也是一樣,連戴秉國國務委員午夜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日本也不會覺得是怎麼一回事,認為中國通常會口硬手軟。只有到中國全面停止兩國各種交流,停止出口稀土,日本才認真作出回應。
  而這個銀元的另外一面,是當中國於忍無可忍,逼不得已作反抗和反彈時,國際上又大喊中國“傲慢”。中國是否“傲慢”呢?因為中國事事都要從理念出發,再從上而下的貫徹理念,所以中國是否真正變得傲慢,一定可以從文獻中找到清楚的根據,瞞不了人的。
  “四力”是外交戰略的調整
  2009年7月17日到20日北京召開5年一次的第十一次使節會議。本次使節會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提出了中國外交要加強“四力”建設,也就是“努力使中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有分析認為,“四力”的提出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式揚棄傳統的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要在國際社會上更加有所作為,是中國綜合實力增長的必然體現。自此,中國外交更加務實、積極、有為,更強調反求諸己。1也自此,中國開始被西方標籤為“傲慢”。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交致力投射國力,保障國家權益,以致第三世界的權益,是最合理,也挺正常的事,何“傲慢”之有。但經人家一罵,我們又有人要求從這新的態度退回來,聲稱一百年後還要“韜光養晦”。
  以中國今天的國力,其一舉一動,不管我們願意與否,都必然有全球性的影響,根本不能韜光,又何來養晦?繼續韜光養晦,人家只會感覺越來越矯情而不自然,內部更引起越來越多的人民不滿,“外交缺鈣”之說不脛而走。中國對外這樣驚人的忍功,不但無謂地吃虧,更使人疑竇,認為你在搞“臥薪嘗膽”,有一天本息一起回收。我們自亂陣腳,卻依然不能討好人家。
  在香港,過去長期與西方“軟力量”妥協求和的結果,是行政主導的設計不但不能落實,特區政府施政只能怕字當頭,處處迴避爭議,務求人人討好,已經退縮到了想作為也無能為力的角落,還天天受攻擊。在東亞,美國主導的包圍網於最近幾個月之內全面收緊,處處進逼,中國至今招架也忙不過來。訊息已經從奧巴馬和希拉利口中表達得十分清楚,美國要中國按其要求清楚定位,並且嚴格按它制訂的規則辦事。換句話說,美國要中國正面接受它為大佬,守其幫規,不再容許既享受美國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紅利,又不願意負擔它的揮霍、不協助它侵淩。中國如不這樣做的話,不管你承認與否,就是一個不安份的老二,就是“傲慢”,因而就是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是不能容忍的。
  這是中國的復興被美國為首的西方正式承認,我國藉“韜光養晦”企圖使西方不提防之下融入全球化當中,靜悄悄的壯大的戰略破局之後的新形勢。中國在弱勢時代制訂的老皇曆已經不再生效,不主動出擊,避免正面挑戰西方建制,純粹防守,見招拆招的策略,在對方執意連環進逼之下,只可能被動挨打;香港的例子說明,長守必失。針對美國在東亞的圍堵,我國以“經濟外交”成功爭取處於破產邊緣的西歐,依然是被動的見招拆招。
  此刻中國需要以全新思維去面對這嶄新局面。“外交四力”只是一個開始,最近我國對美國清楚界定其核心利益所在,不但清晰宣示了國家安全的底線,不容外國有任何幻想之外,另一方面,也是主動制訂東海和南海的遊戲規則。我國也要正告美國,“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澳門,和尚未和平統一的台灣,也是中國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一部分,美國需要降低幹擾和幹預。只有這樣的宣示被接受,屬於台灣行政範圍的釣魚島,才名正言順的納入我國核心利益範圍。
  樹立“中國模式”的論述與座標
  更重要的戰略部分,是要正面亮出“中國模式”的論述,並以此為座標,批判美國為首的西方發展模式。過去30年,中國為了貫徹其融入戰略,全面放棄對西方文化、制度和行事作風,甚至霸權主義的批判;在香港,也放棄批判殖民地主義。這樣一來,人民思想十分混亂。最近美歐一些橫蠻作風,普遍引起我國人民自發的反感,但是這仍然局限於情緒的層面,而沒有深入和系統的反思。人民很自然的會問:如果西方那一套就代表了後現代文明,其價值觀具有普世性,不這樣做就是落後和反動,那為何不全盤西化,接受這“普世價值”?目前主導著內地和香港的自由主義媒體工作者,普遍抱這觀點;而從這親西方觀點看,儘管我國過去60年各方面取得遠超西方的成就,中國別樹一幟就是專制落後,早晚都會失敗。
  國民內部思想如此矛盾混亂,一些知識分子之間懷著先天性的文化自卑感,充滿著失敗主義,對國家的方向和前途失卻信心,對外如何能長期統一思想和意志?要搞好外交,保障好國家安全,除了處理好中國內部各種問題之外,總結經驗,作理論建設,並以此系統批判美歐文化和體制,加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當前亟須改進的必要條件。
  這工作,不妨從香港做起,作為示範的試點。這理論工作如不做好,愛國愛港力量根本就喪失了智慧和道德高地,處於挺不起腰,抬不起頭的狀態中,如何直面2017年開始的普選環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