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美專家:與美國相比中國還處在幼稚園階段 遠遠落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把眼光投向了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他們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大多延續了西方的學術規範、概念,不可能完全擺脫偏見,與我們看待問題的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但是,只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加以辨析,去偽存真,這“第三只眼睛”的觀察,也有助於我們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自己的問題。——編者
“中國強行闖入了我們的意識”
自約書亞•雷默本世紀初提出“北京共識”概念以來,“中國模式”問題就一直是海外學者討論的焦點。尤其是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的表現,使國外中國問題研究急劇擴展。
美國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傑佛瑞•瓦瑟斯通說,現在世界不 怎麼說“後冷戰時代”了,居然悄悄議論起“後西方時代”,議論起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強行闖入了我們的意識。”“如果我們想瞭解世 間的萬事萬物,那麼,就必須去瞭解中國。”他還認為中國的經歷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另類”,一個龐大經濟體和強國的誕生,必然會伴隨著種種喧囂。
有海外媒體的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因其內部存在的發展失衡和房地產泡沫等 問題,經濟不久將“崩潰”。針對國外媒體和學者對中國忽而“崩潰論”,忽而“獨秀論”,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喬納森•荷爾斯拉格認為,西方應 理性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而避免在“看中國”時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他說,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取得巨大進步, 但這種飛躍更多是“量的飛躍”,接下來需要實現的是“質的飛躍”,這個任務對中國來說將非常艱巨。中國要逐漸調整利用廉價勞動力、依賴對外出口的發展模 式,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拓展新經濟增長點的方向轉型。此外,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如何讓普通民眾從中獲益更多,實現社會和諧發展也是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荷爾斯拉格還認為,中國與世界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世界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深知,促進本國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西方對中國有一種已經過時的概念”
對於中國政黨的執政模式,一直是國外研究的重點。英國《金 融時報》記者理查•麥格雷戈在副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者的秘密世界”的《黨》一書中,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共這個世界上“具有惟一規模和權力”的政黨, 是怎樣掌管政府、軍隊、媒體、法院以及在內部處理腐敗成員的。他認為中共是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黨,對法律並不感冒,而且只有美國才是其對手。而《中國 大趨勢》的共同作者桃莉絲•奈斯比特認為:西方對中國有一種已經過時的概念。西方常說他們的民主已 經達到了頂峰,民主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由人民來執政,中國共產黨正在尋找一種新的方式讓人民執政。當然,這種過程在三十年之前就開始了,這個過程現在還在發 展之中。中國政府非常穩定,政策非常持續,沒有被競選所左右的思維模式。西方的問題就是由於競選導致各個黨派互相競爭,他們只能通過達成共識來實施政策, 而中國一直在進行長期的戰略計畫、規劃。在這個結構中,當然自下而上的自發的執政方式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力量。

儒教道德觀有望成為價值觀競爭的焦點
中國201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於是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有關中國未來發展潛力的大爭論。中國是不是世界第二強國,什麼時候成為第一強國?英國國際關係專 家馬丁•雅克2010年出版了《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該書認為,中國式政治有望取代西方政治模式,中國的儒教道德觀有望成為價值觀競爭的焦點,中國文 化、中國飲食、中醫等軟實力也有望向世界擴散。作者指出,主導權將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中國的天下”即將到來。“金磚四國”概念提出 者、[url=/company/data/news/76.shtml]高盛[/url]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吉姆•奧尼爾則說:“未來10年對全世界GDP貢獻最大的將是中國。過去10年來,中國以驚人的發展速度震驚了全世界,而今後會讓人更加驚訝。”他預測,10年後中國的GDP將達到13萬億美元,到2050年中國將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大國。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沒有使自己陷入政黨爭鬥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中心。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不僅將改變全球經濟,而且也將以其自身的模式來挑戰西方的民主政治。
看衰中國前景的也大有人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部主任查理斯•弗裏曼認為,無論是在經濟實力還是軍力上,中國仍遠遠落後於美國。未來情況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在整個新世紀
,美國仍將是世界惟一超級大國。“和美國相比,中國還處在幼稚園階段。”英國伯明罕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馬克•比森則針對“東亞霸權轉 移”這個話題指出,儘管美國的實力在東亞的影響力正在下降,中國的實力在東亞的影響力正在上升,但是在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 中國目前仍然難以與美國相提並論。“中國顯然尚未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取代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冷靜者也不在少數。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海外對中國的炒作“不正常”。他指出,美國正經歷一種“衰落主義”,擔心中國崛起威脅西方。“現在美國人又開始 悲觀了。”美國智庫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丹尼•羅伊警告,根據歷史經驗來看,有關中國將接替成為主導世界的看法,可能會促使美國通過戰爭手段來阻止全球權力向中國轉移。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謝爾蓋•盧賈寧說,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對中國來說值得驕傲,它表明中國經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不過,經濟總量只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項指標,考慮到中國有10多億人口,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與日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再從科技、創新和自主品牌等方面看,中國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保持政治穩定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直是國外學者關注的熱點。俄羅斯學者別爾格爾在其《中華人民 共和國:不懈探索並取得成就的幾十年》一文中指出:“在中國,‘解放思想’是常態的,並且是持續的,然而卻很難稱中國的‘解放思想’是全面的。因為它更多 的是觸及經濟關係,而很少觸及意識形態和政治。”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德里克•西瑟斯在《鄧小平的未竟事業——中國市場改革停滯不前的代價》一文中指出, 中國現任領導層上臺後,市場自由化就退居次要地位。市場自由化政策已被更加新穎的國家干預措施———價格調控、取消私有化、壓制競爭以及設立新的投資壁壘 ———所取代。
與上述說法不同,有不少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的政治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甚至認為政治體制改革非當務之急。斯坦福大學教授安德魯•瓦爾德指出,最近20年的發展已經使現在的中國具有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漸進經濟改革戰略已經取得成效,整個政治發展軌跡非常有利,中國青年人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 豪感,中國領導人對國家發展方向的看法高度一致。“這些特點正是保證中國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得以保持政治穩定的重要原因”。印第安那大學學者馬丁•斯佩 希勒認為,當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在策略上的靈活性,加之這個國家的規模和多樣性,以及大多數農民對政治採取漠然處之的態度,凡此種種均可確保中國在未 來幾十年政治穩定。牛津大學研究員裴文睿認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在很多發展中民主國家,政治壓迫更加嚴重,經濟和民主問題根本沒有得 到改善,出現駭人聽聞的人間苦難。因此對於中國來說,最好的辦法是繼續堅持“東亞模式”並推遲民主化進程,直至國家更加富有和穩定。
在解決不平等方面,中國可以向巴西學習
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是2010年海外學者關注的另一個核心問題。世界銀行發展研究局局長馬丁•拉瓦利恩認為,中國在減貧方面的快速進展不僅是其經濟 增長政策的反映,而且是其改革前有利的初始條件的反映,尤其是獲得生產性投入(土地和人力資本)方面相對較低的不平等情況,正是這種情況意味著窮人能夠更 充分地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持續上升的不平等狀態削減了窮人在經濟增長中的利益分配,同時也使未來的增長進程受到 威脅。由於缺乏有效的再分配機制,中國可能會走上高度不平等的國家道路。在致力於解決國內新的不平等問題上,中國可以向巴西汲取經驗。如果能將中國的加快 經濟增長的政策與巴西的社會政策相結合,對所有國家來說,這都是一個不錯的方案。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克裏斯•布拉莫爾則認為,自1978年以 來中國經濟確實一直在快速增長,但中國也錯失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即沒有繼續發展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醫療和教育方面的福利制度,而是轉向盎格魯-撒克遜模式,過於一味地追求增長,這造成了很多問題。而2008—2009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使這一模式遭到了質疑,這同時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建立小康社會主義的機會,而中國目前的領導人也認識到了另一種現代性的可能性。

“中美共治”是幻象
2009年,國際社會熱炒了一陣G2或“中美共治”話題,遭到了我國政府和學界的嚴正批評。2010年,中美關係仍然是海外學者熱議的一個話題。美國對外 關係委員會研究員伊莉莎白•伊科納米和亞當•西格爾認為,所謂的G2即“中美共治”的說法與倡議是不成熟的。如果不解決美中兩國在價值觀和執法能力方面非 常實質性的分歧,要想進一步提升雙邊關係是沒有出路的。現在已是時候承認,雖然與中國進行合作聽起來很簡單,但實則不然。如果美國想在未來30年提升與中 國的關係,它需要世界其他國家的參與,而不僅僅是中國。
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李侃如則認為,中國成功符合美國利益。奧巴馬就 任總統以來,中美關係有好有壞。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奧巴馬總統在和中國進行廣泛合作上持非常開放的態度。有人說,美國不光想限制中國的崛起,並且還想破壞 它的崛起,因此美國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實現這一“陰謀”:將中國拖垮。“我認為這種分析是完全錯誤的。美國一直認為,中國的成功是符合美國利益的。但是我 們期望看到成功的中國擁有一個相對開放的經濟體,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我們期待中國成為國際舞臺上富有活力、建設性的成員,不管是在地區還是國際事務上。 希望中國成功是多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
對於中美關係,其他國家的學者看法則有不同。俄羅斯著名政治學家巴仁諾夫認為,因中國實力增強而恐懼和憂慮不安都是毫無根據的。美國等國家要做的事情不是猜測,不是用毫無根據的懷疑互相刺激使得對方惱火和加劇國際緊張局勢,而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發展國際合作。德國著名教授漢斯•韋爾納•辛恩針對中美貿易戰指出:“中國的美國朋友不可共患難”,“如果美國停止頻頻對中國做卑鄙的道德指責,那麼世界和平將會受益”。
“泡沫化的信號全都出現了”
2010年5月,美國國際投資分析師麥嘉華大膽放言,中國經濟“泡沫化的信號全都出現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都將放緩,甚至是在未來9-12個月內崩 潰”。隨後,一批國外經濟學家和對沖基金經理,紛紛大唱“中國經濟崩潰論”。華爾街某對沖基金經理查諾斯聲稱,中國飆升的房地產業,是由大量湧入的投機資 本支撐起來的,中國的情況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嚴重”。他甚至懷疑,超過8%的經濟增長,“是中國偽造”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不無擔憂 地指出,中國“因過度放貸引起的經濟泡沫”破滅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可能將跌至最低2%的水準,並引發一場在10年內都會造成影響的地區性經濟衰退。
針對這種論調,有著“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表示,中國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經濟體,他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美國匹茨堡大學教授湯瑪斯•羅斯基在接受 《財經國家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最近的中國崩潰論,“其中有些人是想通過這種判斷來進行投機,不過我不清楚他們這樣判斷的理由何在”。他認為,中 國應對危機的能力和十年前的亞洲金融
危機時不一樣了;中國政府的財政實力更強大,可以採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中國官員對於經濟調控的經驗也更豐富了。因此,中國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激辯中的人民幣匯率
2010年,中國的匯率問題一直吸引著國際社會的視線。人民幣匯率是否被人為低估?人民幣升值是否能救美國經濟?國外學者就此展開了激烈辯論。反方以美聯 儲主席貝南克、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為代表。貝南克認為,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通過人為壓低本幣匯率,正在放任其經濟走向過熱,使貿易失衡得不到 調整,並造成了他所謂的冷熱不均的“雙速復蘇”,而這樣的復蘇是不可持續的。他警告說,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的“匯率低估策略”對於自身和整個世界經濟來說 都構成了“重大不利”。巴里•諾頓認為,市場力量正在告訴中國領導人,人民幣應該走強。中國為了防止人民幣升值而採取的外匯收 購做法只能進一步增加國內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克魯格曼則指出:“中國已成為一個主要的財經和貿易大國,但它的表現卻不像其他經濟大國。中國遵循重商主義政 策,人為地保持大量貿易盈餘。在如今這個陷入經濟衰退的世界,不客氣地說,這一政策是掠奪性的。”他甚至公然宣稱:“中國的行為很惡劣。美國正在放鬆貨幣 政策,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美元貶值,而中國實際上在追尋緊縮政策,以抵消人為的人民幣疲軟的通脹影響。中國這樣做確實很壞。”
正方認為,美國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將國際金融危機歸結為中國的匯率政策,甚至要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公然的強盜邏輯,有悖經濟發展規律。美國學者馬 丁•哈特•蘭茲伯格直接指出,美國經濟失衡的根源不是中國,而是資本主義。針對克魯格曼的言論,摩根斯坦利經濟學家史提芬•羅奇毫不客氣地說,“我們應當 把克魯格曼手中的大棒拿走”,“我認為他的說法完全錯誤。與其責備中國,我們更應該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他認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和中國人沒什麼關係,反倒 是和美國人儲蓄率過低緊密相關。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中國和美國貿易的赤字只不過會轉向其他和美國擁有貿易赤字的國家。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巴 羅則說,克魯格曼“只說對自己的政策主張有利的東西,所作所為一點兒也不像個經濟學家”。
對於財富的積累,中國人抱有一種近乎於美國式的寬容
近幾年國外的研究者格外關注中國的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不公問題,有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像火山一樣挑戰中國的現行體制。哈佛大學社會學家馬丁•懷特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 著有《社會火山的迷思:當代中國的不平等感與分配不公》一書,對1978年以來形成的社會不平等的後果進行評估。他在書中指出對於個人財富的積累,中國人 抱有一種近乎於美國式的寬容。他們認為這主要歸功於個人努力和所接受的教育。這與東歐經濟體在劇變後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那裏的人們對待新富階層興起的態 度更為負面。該書反駁了以下說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財富來自於腐敗,而非個人努力。他還認為中國確實存在對城鄉分化的憤怒和下崗的不滿。“許多分析師 斷言,中國民眾的主流心態,是對不平等日益加劇的普遍憤怒。”不過,在現實中,“最常見的反應模式卻恰恰相反,樂觀得出奇。人們的心態類似于一種‘水漲船 高’的觀點,認為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富有,而貧困人數還會進一步減少。”
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是全球業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當一部分人把中國的經濟和軍力視為“威脅”的時候,牛津大學現代亞 洲史專家卡爾•格特的《中國到哪里,世界就走向哪里》,從另一種視角探討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他認為,中國擁抱美國式的消費主義,是最值得人關注的重要現 象,將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改變世界。實際上,這種變化已經在展開,中國人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者,無論啤酒、手機,還是汽車、 電腦,無論是超市還是速食,中國都是最大。即便鄉村,雖然與城市消費有很大差距,卻都在以無法估量的熱情在大量追逐電冰箱、彩電、手機、房屋等消費品。他 指出,世界應該關注中國人每天在消費上是怎樣選擇的。中國人在消費上的微小變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都比軍費預算、碳排放量、貿易爭端等更大、更深刻。
博斯管理諮詢公司中華區 主席謝祖墀撰寫的《中國戰略》一書認為,成功的跨國企業必須把中國視為全球業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只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或令人垂涎的市場。他認為今日 中國與唐朝(西元618-907年,當時中國也非常開放)之間有相似之處。他在書中還探討了中國某些山寨企業如何發展為真正的創新公司;中國四、五、六線 城市所蘊藏的商機(此類城市中,人口在50萬至200萬之間的不少於540座)。他走訪過中國一些便利店,從觀察中得出結論:中國對待外來商品和影響甚至 比美國更開放。“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史威士等西方產品擺在一起的,有日本三得利等軟飲料,還有臺灣統一、維他等香港品牌。除了瓶裝水、可樂、啤酒外,還有茶、咖啡、優酪乳,以及由大多數外國人不認識的水果製成的飲料。”中國社會早已不像上世紀60年代拒絕包瑞嘉入境時那樣封閉而又多疑。事實上,這裏已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11.99 0.00%]。
(作者單位分別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外交學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