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

中國正呈現強國的三大標誌:擁有整套戰略裝備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國際先驅導報》文章,《紐約時報》以不甚贊同的口氣為新時代的中國外交總結出了三副面孔,“惡鄰居”——證據是中國在領 土爭端中用稀土把日本“壓倒”;“鑽營者”——其實,“schmoozer”的英文原義要惡毒得多,絕不只是經過弱化處理的中文翻譯中對美國的人民幣匯率 升值要求“敷衍了事”的意思;以及“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在相似的國際問題上卻持不同標準的兩面派。

  拋開《紐約時報》給中國總結出的這三副面孔距離真實的中國究竟有多遠,以及美國自己是不是也經常在三副面孔間切換不談,至少還有一個問題仍然需要《紐 約時報》的女士先生們為我們澄清:到底《紐約時報》——或者更廣義地說美國人——希望中國去掉哪一副或者哪幾副面孔呢?

  其實,當下西方世界對中國外交的大驚小怪和中國是不是有三副面孔毫無關係,只是因為中國正在表現出一個強國應有的三種標誌,並且是以他們不喜歡的方式呈現出的。

  作為當代國際體系內的“強國”,首先必須要具備的當然是一整套能夠彰顯國家力量的“裝備”或者說“披掛”,比如航天工程、戰略核武器、遠洋探索、藍水 海軍、超高速計算機……名列清單之上的事物至少有三項共同點:技術上非常難、經濟上非常貴、對國計民生的影響非常深遠。


  對於強國而言,這套“披掛”不但必需擁有,而且還得不斷擦拭。倘若中國發射了“神五”以及“嫦娥一號”而沒有“神六”、“神七”、“嫦娥二號”乃至已 經列入計劃的更多項目跟進,中國就只是一個航天大國罷了,談不上具有航天強國的身份。其他“披掛”大抵也是如此。大國和小國在“披掛”上的差別在於有還是 沒有,而強國和大國的差別卻決不只是象徵意義層面的有無之間。

  擁有能夠經受得住技術不斷進步和經濟持續投入雙重壓力的“披掛”只是第一層標誌,相對於技術和經濟實力,對強國更大的考驗——從而也是對強國身份更具說服意義的標誌——是對力量的運用能力:一是服務能力,一是保護能力。

  所謂服務能力,是指一個強國能夠為所處地區提供福利增進的能力,既包括因為強國的存在而使得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漲船高的能力,也包括幫助其他成員解 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對於中國來說,高速發展的經濟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美輪美奐的商場,其存在便足以使區域內所有成員的生活更加精彩。而對其他國家的支持 ——既包括為巴基斯坦提供的水患援助,也包括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對中南半島部分國家提供的額外優惠措施,則是這家商場“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做到這一步,仍然不是一個充分的強國。最為關鍵的是,強國要有能力為本地區的所有成員,包括自己在內,提供保護。所謂保護能力,也就是制止有人到“商 場”搗亂的能力。不管搗亂者是來自遙遠的大洋對面,還是只隔著一衣帶寬的海水,甚至是商場內的個別不法商戶。這本來就是一個強國應該為本地區提供的最主要 公共產品,它不但是一個強國所享有的榮譽性標誌,更是強國不可推卸的義務。

  任何一個強國都不可能依靠別人賜予的和平環境實現崛起,更不可能依靠外力來維持自己周邊的穩定秩序。需要強調的一點還在於,保護能力作為強國最重要的 標誌,有時候是要以對抗的方式體現出來的。中國在近期釣魚島事件的外交處理中,立場堅定、應對主動、手段靈活就是一例。想化劍為犁,必須手中先有劍、並且 需展示出劍術遠高於他者才行。


  因此綜合來看這三大標誌:沒有力量,一切都無從談起,有了力量,而不提供保護只提供服務,就很可能會變成逃避責任的“經典現實主義者”,甚至墮落成 “馬屁精”,從而最終導致自己提供的服務無人問津;有了力量,不提供服務只提供“保護”,“保護”會變成索取“保護費”,從而導致保護者變成“惡鄰居”。 就此而言,一個國家的對外行為本來就應該是多重表現的,而這種多重性是不是可以被指斥為具有“多副臉孔”,《紐約時報》說了可不算。

  至少對於亞太地區來說,到底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堅持貨幣穩定、提倡南海各方協商解決爭端、堅持朝鮮和伊朗核問題都應和平解決的中國是“惡鄰居”、“鑽營 者”、“現實主義者”?還是指望著全世界都來為自己的債務問題埋單、攛掇著亞太國家大搞海軍軍備競賽、承認一個中國卻不停逼著中國的一個省購買天價武器的 美國是“賴賬者”、“搗亂者”、“敲詐者”呢?

  強國地位的三種標誌:力量、以及基於力量的服務能力和保護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從獲得力量到合作性運用力量再到引領性運用力量的不同層次。某種意義而 言,《紐約時報》對中國的指斥,恰恰證明了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於任何一個強國來說,其對外行為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時具備這三個環節,這是一個強國崛 起的必然步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